
孔雀魚,原產于南美洲的委內瑞拉、圭亞那、西印度群島、巴西北部等地,作為觀賞用魚引入新加坡、中國臺灣和內地。
在1859年,德國魚類學者Wilhelm C.H. Peters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Rio Guaire(地名)地方發現孔雀魚,因此他成了早開始描述這種小型淡水魚的科學家,由于孔雀魚看來和Poecilia (魚名)family的魚類很相像,所以Wilhelm C.H. Peters就命名孔雀魚為Poecilia reticulata。在英文中,孔雀魚有個可愛的名字叫Guppy!由于『孔雀魚』擁有多種的色彩花樣,所以也被大家稱為彩虹魚。孔雀魚會用它朝上翹的嘴吃掉靠近水面的蚊子幼蟲,所以野生的孔雀魚曾在1930年代,被引進新加坡,來控制紅樹林沼澤地的蚊子數量(Herre, 1940)。(以上文章節錄自「臺灣優質孔雀魚協會」網站)

圖片來自網絡

孔雀魚屬于熱帶魚,體形修長,后部惻扁,有著非常漂亮的尾巴,該魚雌雄魚的體型和色彩差別較大。雄魚身體瘦小,體長4~5厘米。其身體及背鰭、尾鰭的顏色五彩繽紛,主要有紅色、藍色、黑色、黃色、綠色、虎皮色及雜色等。雌魚身體較粗壯:體長可達7厘米左右,體色暗淡,呈肉色,稍透明,背鰭和尾鰭的顏色較雄魚遜色得多。

往屆休閑漁業展孔雀魚展區
孔雀魚還有一個神秘之處。就是在次有孩子的時候,孔雀魚對黃色比較敏感。在次月滿的時候,孔雀魚對紫色敏感。即孔雀魚的視力會在兩次有孩子時發生變化。

孔雀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韌,所以分布廣泛,適宜生長溫度為22-24℃,喜微堿性水質,pH7.2-7.4,食性廣,多為雜食性小型魚種。其壽命較短,但性情溫和,活潑好動,能和其他熱帶魚混養,具群集性。孔雀魚易養,但要獲得體色艷麗,體形優美的魚則從魚苗期就需要寬大的水體,較多的水草,鮮活的餌料,適宜的水質等環境。

美麗孔雀魚吸引眾多觀眾拍照

1.草尾孔雀魚(Guppy Grasstail)

2.馬賽克孔雀魚(GuppyMosaic)

3.禮服孔雀魚(GuppyTuxedo)

4.蛇紋孔雀魚(GuppySnake Skin、King Cobra)

5.劍尾孔雀魚(Guppy Swordtail)

6.金屬孔雀魚(Guppy Metal)


11月1-3日,第十二屆廈門休閑漁業博覽會水族展區將同期舉辦“廈門CGDC第七屆國際孔雀魚錦標賽”。活動由中國休閑垂釣協會指導,福建新天國際會展主辦,中國休閑垂釣協會孔雀魚分會承辦。


